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临沂市水桃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女士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八大关键词概括“武汉这十年”教育发展
新闻中心
八大关键词概括“武汉这十年”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6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原标题:八大关键词概括“武汉这十年”教育发展

八大关键词概括“武汉这十年”教育发展

武汉教育奋力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来源:长江日报

在9月30日举行的“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市教育局专场,全国“最美教师”华雨辰代表全市14.49万教职员工,用“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优质均衡”“双减提质”“精锐之师”“国际接轨”“零的突破”“融通发展”八个关键词,讲述了武汉教育这十年的发展变化。

立德树人:讲好“大思政课”,持续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品牌,坚持“五育”并举

青山区钢花小学“花儿合唱团”,牵手人民日报演绎童声合唱版《一起向未来》,被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点赞转发,最终翻译成82国语言推广到全球100多个国家,播放量超2亿。这是武汉教育“立德树人”的一个生动实践案例。

近十年来,武汉着力构建载体丰富的德育工作体系:

持续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工作品牌,从“五爱”教育到党史教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丰富育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工程,“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活动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全方位构筑立德树人的教育网络。

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构建“1项运动技能+1项艺术爱好”教学模式。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武汉校园“阳光体育锻炼1小时”工作得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三部门联合表彰。

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劳动副校长试点项目。

改革创新:校园足球改革、视力健康管理等一批“武汉经验”走向全国

十年来,武汉共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和自主探索改革项目81项。一批国家级改革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经验”走向全国。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一路领跑。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我市中学生足球队代表湖北夺得女足冠军和男足季军,创历史最好成绩。武汉市目前共有437所学校成为校园足球布局学校,接近武汉市中小学学校总数的一半,其中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189所。校园足球的普及让更多孩子体会到了这项运动的乐趣。武汉成为全国首批足球改革优秀示范区,教育部给予充分肯定,中央深改办专程来汉调研,并在《改革情况交流》上予以推介。

全国唯一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我市着力筑牢市、区、校三级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综合防控体系与工作网络。全市开展专题培训251场次,组建15个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流动技术服务队,实施学生视力健康监测建档全覆盖;推进视力健康管理学校与智慧化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校长室建设,从源头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多次在武汉召开近视眼防控工作现场会进行推介。

此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教育);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武汉诸多改革创新探索获得国家肯定。

优质均衡:奋力实现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坚持把公平优质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奋力实现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全市已有7个区创建成为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最显著的成果是学区制建设。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新办法和新路径,采取名校多点化办学、打造优质教育集团等方式,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如江岸区已形成“育才”“长春”“七一”三大教育品牌。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学区制管理的,中心城区达100%,新城区达80%。

城乡二元结构教育壁垒基本破除。2016年以来,通过三期委托管理,6个新城区累计158所农村学校,得到部分在汉高校和中心城区累计116所优质中小学一对一帮扶。

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大力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人数5年来累计达15000人。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破解“入园难”,十年来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60所,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39%,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85.76%。

全市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498所、现代化学校773所,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比例分别达58%和89%。

强化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开展领航学校、特色学校创建考核,华师一附中等17所学校、汉铁高级中学等25所学校分别被评定为武汉市普通高中领航学校、特色学校。目前,省市级示范高中在校生占比达84.83%。

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享受同等待遇。随迁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近14万,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多年稳定在96%以上。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我市实现教育资助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十年来,落实23.18亿元资助资金,惠及191.13万人次。

双减提质:教育信息化助推“课堂革命”,课后服务全覆盖

我市扎实推进“双减”工作。一方面组织开展全市教师“双减”劳动竞赛和教师五项技能竞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做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学生全覆盖。推进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

落实“双减”需要学校和校外同时发力。学校方面重点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实现“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学校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业质量不断提高;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实现了全覆盖;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逐步建成覆盖全市中小学班均带宽100M的高宽带网络和5G网络为基础的区域性智能教育无线网络,助推“课堂革命”。

校外则重点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降低家长学生培训负担。义务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由1425个压减至120个,压减率91.58%,非义务段学科类机构压减至114个。参加义务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中小学生由20余万人降至约2.6万人,减少87%。此外,所有义务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执行政府指导价;全面实施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家长的培训费更加安全。

精锐之师: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交流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武汉市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通过讲好师德故事、强化正面引领、开展“最美教师”等评选和宣传活动,选树先进教师典型。先后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杨小玲、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禹诚、全国最美教师华雨辰等一批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建立健全教师招聘补充机制。2016至2021年,全市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补充教师5158名,通过组织示范性学校专项招聘优秀毕业生1275名。

为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5年来,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规模达14.87万人次;每两年评选一次市级优秀青年教师,每次选出约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全市现有省特级教师36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154名。

国际接轨: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

我市深入实施两轮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国际化办学思路,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市海外友好学校突破500所。

积极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培育和开办新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目前拥有长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可提供学位2250个。

大力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扶持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认定市级国际理解教育示范(特色)学校60所。

零的突破:江汉大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市属高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实现突破式发展。

江汉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零的突破,其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的“双高”学校。

融通发展:“3+2”及“五年一贯制”合作办学全面开展

全市职业教育从构建职教体系、实施提质培优行动、促进就业创业、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五个方面加强融合发展。

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0所;重点建设5个国家级示范专业点、37个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点、127个省级重点专业点、品牌专业点和特色专业点。

优化专业布局,服务“965”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开展“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试点工作。

十年来,共有13所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与武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3+2”及“五年一贯制”合作办学。

通过以上努力,我市职教毕业生就业稳定在95%以上。职教生已成为我市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和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