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青岛市元香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汪女士
首页 > 新闻中心 > 19位985新传院长论文汇总,他们在研究什么?
新闻中心
19位985新传院长论文汇总,他们在研究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12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19位985新传院长论文汇总,他们在研究什么?

文章来源:木铎新传考研
版权说明: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今天,我们走进985新传院校,为大家梳理院长们2023-2024的论文发表情况,了解其新传院长都在研究些什么——
同时给大家附上重点文章的框架图,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行文逻辑~

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实务、视觉传播效果
[1]周勇,周梦雪.被异化的“原生态”:对视听传播真实性问题的历史考察与再反思[J].国际新闻界,2023,(11):25-40.
[2]周勇,王达.文明互鉴与人文交响:总台“一带一路”作品的内容、类型与功能分析[J].电视研究,2023(11):15-19.
[3]郝君怡,周勇,.身体在场·形塑化身·共时展演:真人主播及其“数字孪生”的人-技关系[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3,(02):17-25.
[4]周勇,周梦雪,.叙事视频化与跨文化话语调适:国际传播的“和”“美”破局[J].当代传播,2022,(03):4-8.
[5]周勇,郝君怡,.嵌入与游离:网络直播用户与主播的准社会交往[J].新闻与写作,2021,(12):41-49.
[6]周勇,.从元问题出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进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0):5-16+126.
【解读】该文在文化与技术双重视野下梳理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电视领域蔓延至互联网场域纵贯四十余年的纪实美学革命,试图呈现纪实文化与我国当代文化的互构历程。经“原生态”这一表层话语内涵、实践演变过程,来探查人们对于互联网视听内容真实性的理解、表达、概念是如何随着“原生态”一词的泛化而被改变的。文章指出,在平台与资本深度卷入下,视听传播中的“原生态”等概念在多方角力中被异化,纪实文化出现了从追求真实到体验“真实感”的转变,平台方通过算法成为定义“真实”、影响内容生产的结构性力量,通过景观的制造实现了对视觉传播“真实性”的统治。基于此,平台应协同参与重构关于“真实性”问题的边界意识。重启社会对纪实美学意义的再认识,才能抵达审美复归与价值纠偏的根本目的。

该文关注的技术与真实性的问题也是人大常出现的考察重点,人工智能(AIGC)对视听传播的影响、对真实性的影响等等都出现在近些年的考题中,关于在这一方面的论文值得关注~

2013至今,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同时担任广告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负责人,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创办并担任广告学术刊物《广告大观(理论版)》主编,曾任智慧传播引领数字世界--美国广告学会全球会议(2019)联合主席等。

研究方向

广告学理论、品牌传播、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数字化发展、广告史研究

近期论文发表

[1]陈刚,.AIGC与广告业的深度数字化[J].现代广告,2023,(14):1.

[2]陈刚,高腾飞,.效果广告的概念及其研究面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5):33-42.

[3]陈刚,高腾飞,.数字服务化:回顾与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136-146.

[4]王苗,谢佩宏,陈刚,.程序化户外广告研究:模式、特征与要素[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05):79-88.

[5]陈刚,谢佩宏,.信息社会还是数字社会[J].学术界,2020,(05):93-102.

重点论文框架分析

【解读】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兼具传播功能和经济功能的效果广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效果广告的认识和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效果广告是数字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达到可确定的营销效果;技术动力、创意生产、传播执行、监管规范是推进效果广告理论研究和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领域;制度约束、新兴技术、品效合一、公益广告等是未来需要被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

效果广告这一概念在智能传播时代也是一个重要议题,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了相关概念和领域,对广告学科考察较多的院校(如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的小伙伴也可以补充了解。

职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教学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学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外交政策分析、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
期论文发表
[1]周庆安,刘北.公共外交视域下的中外人文交流新思路[J].对外传播,2024,(02):4-8.
重点论文框架分析
【解读】2024是全球选举之年,变化与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新冲突格局,使得国家间的博弈外延到文化与观念领域。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演变,人文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外交手段,亟需弥合不同国家间多元文化特征和全球发展趋势之间的鸿沟,以满足中国与海外文化相互交流的新战略需求。文章中指出,中国所面临的全球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挑战,需要基于现有实践基础,面向核心问题、全球南方以及特定受众,制定精准的传播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奠定多元文明共存、交流互鉴的思想基础,也有助于为具体的精准传播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为中国与全球的对话提供有益补充。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传播学博士。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新闻出版大数据用户行为跟踪与分析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传播效果测量,智能传播,传媒公信力。尤其关注社交机器人、深度伪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空间应用对社会关系网络、舆论、群体行为等的影响。
[1]张洪忠,任吴炯.超越“第二自我”的人机对话——基于AI大模型应用的信任关系探讨[J].新闻大学,2024(03):47-60+118-119.
[2]任吴炯,张洪忠.主题与标签:智能传播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议题建构分析[J].当代传播,2024(02):21-28.
[3]张洪忠,徐鸿晟.智能传播时代的范式转变:媒介技术研究十大观点(2023)[J].编辑之友,2024(01):38-44.
【解读】基于大语言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应用的ChatGPT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此类大模型应用超越了“图灵测试”的标准,使人工智能开始像“人”一样与用户交流,外显出具有一定水平的“人”的语言行为特征。用户与大规模应用交互的本质是人与“众人”互动,文中指出这样的互动过程超越了“第二自我”定义的交互场景,在文中讨论从时间维度考察大模型信任的含义、讨论了基于大模型应用的信任内涵、外延与生成模式的变化特点以及大模型应用信任带来的三种人机关系等四方面问题,为我们理解人机互动、人机信任提供新视角。

担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影视研究、影视策划

[1]赵丽芳.《数字组织论》:前沿研究的激流[J].新闻前哨,2023(21):81.

[2]赵丽芳,张宝誉.母题、情感与命运: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6(04):310-315.

[3]赵丽芳,张宝誉,张涛.从积极老龄化到乌托邦幻想:基于抖音平台老年网红的分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04):155-167.

[4]姚康来,赵丽芳.中国式的救世之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价值观与美学研究[J].电影评介,2023(04):18-21.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3.04.007.

【解读】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呈现出相似的自然生态“灾难”、记忆“家园”迷失和文化身份“寻找”母题,是特定时期大众所思所愿的银幕投射; 传播了基于人性和生活角度的共有情感,并通过正向情感体验达成更为紧密的联结; 蕴藏着全人类共同的“出走-回归”式命运,指明异于西方“普世价值”的时代方向

关于视听传播、影视艺术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考察方向,学院内也有不少老师在研究这一领域的内容,大家可以对这一板块进行梳理和归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实践研究”首席专家。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媒体融合、智能传播、国际传播、算法治理、网络与传播法、出版
[1]陆小华.Sora技术链可用性与新闻出版业智能变革策略[J].中国出版,2024(05):5-11.
[2]陆小华,陆赛赛.论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的责任主体——以集体主义为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55(01):119-131.
【解读】2024开年“Sora”成为Chat GPT之后刷屏的又一人工智能产品。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性再度凸显。突飞猛进的 AI 热潮席卷各行各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出版业同样被裹挟向前。陆小华老师聚焦出版行业,在本文中指出新闻出版业应对智能变革的发展战略、应对策略、具体措施等,要立足于如何履行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权衡。

(注)韦路老师日前卸任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职务,方兴东老师为常务副院长。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民进浙大委员会副主委、民进浙江大学西溪支部副主委,浙江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新媒体与国际传播、数字经济与治理、科技政策与创新
[1]方兴东,王奔,钟祥铭.网民:一个概念的时空之旅[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77(02):5-21.
[2]方兴东,钟祥铭.谷登堡时刻:Sora背后信息传播的范式转变与变革逻辑[J].现代出版,2024(03):1-15.
[3]方兴东,钟祥铭,谢永琪.“布鲁塞尔效应”与中国数字治理的制度创新——中美欧竞合博弈的建构主义解读[J].传媒观察,2024(03):33-44.
[4]方兴东,钟祥铭,宋珂扬.Sora与新控制危机——理解智能传播时代风险的新机制、新治理和新逻辑[J].传媒观察,2024(05):59-70.
[5]方兴东,何可,谢永琪.Sora冲击波与国际传播新秩序——智能传播下国际传播新生态、新逻辑和新趋势[J].对外传播,2024(04):14-18+80.
【解读】经历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1.0和网络传播、社交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2.0,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智能传播全面开启智能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3.0。国际传播3.0以AI技术平台为基础,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新要素,将改变整个国际传播的竞争格局和大国博弈态势。论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指出当下的国际传播要从智能传播的基本特性出发,制定前瞻性战略,谋求在智能传播技术演进进入到主流化阶段的窗口期,充分发挥中国企业优势,抢占位置;国家层面需要做好系统性布局,提前洞察这场变革的潜在影响,分析未来演进的可能路径,以更好制定前瞻的战略对策与实施路径。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代广告》(学刊)执行主编、品牌与广告研究中心副主任。

跨文化传播、传播与社会、广告学。

[1]王维,林升栋.从“他塑”到“自塑”:中国人自我形象意识的觉醒——电影《雄狮少年》的眯眯眼争议[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3,(01):56-60.

[2]李伟娟,林升栋,靳译丹.商业争议广告作用机制的扎根研究[J].现代广告,2023,(14):46-54.

[3]罗予欣 ,林升栋,.中国产品出海的传播策略:基于中英文高流量护肤品测评视频的比较[J].中国广告,2023,(05):38-45.

[4]林升栋,李丹瑶,李伟娟,.计算与失算:广告算法的迷思[J].中国广告,2022,(12):83-89.

[5]林升栋,.将消费者触点思维融入广告媒体计划[J].青年记者,2022,(08):111-113.

【解读】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提炼解释争议广告引发冒犯和导致购买意愿下降之间不完全一致这一现象的理论模型。定性研究发现,争议广告会给消费者带来产品效用损失、心理效用损失、体验效用损失和情感损失,共同构成冒犯度。消费者基于感知价值、产品依恋和转换成本的考量对争议广告产生容忍度,消费者购买意愿是否下降取决于冒犯度和容忍度之间的衡量比较,极端情况下跳过理性衡量程序直接做出购买意愿维持或下降的决定。从长期来看,争议广告必然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下降。

广告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对广告营销相关研究方法的考察在厦大考研试题中的占比一直高居不下,广告学科也一直是厦大的优势学科,随着林院长的任职,广告相关内容的学习一定要引起考生的重要,注重更前沿的研究性内容学习。

现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国文房四宝工艺传承基地首席专家、文旅部沉浸式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知识管理、科学传播、科技政策
[1]汤书昆.“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播的新生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2(03):1-17.
[2]董媛,汤书昆.沉迷与唤醒:智媒时代青年学生的媒介化生存[J].未来传播,2024,31(01):67-75.
【解读】“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论文中以具体区域性、特色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展开案例,指出各民族非遗应有机会共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公家共识,包括在现实物理空间内传承和在虚拟数字媒介空间中的创新再造,并走向全球流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形势下的创新传播是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领域热门的研究话题,将这一具体的内容和对象与‘“数字化生存”这一概念结合,为我们回答数字化中华文化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目标院校对文化产业考察较多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起来~

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10-202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理事会副理事长,2018。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理事会理事长,2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讯评审人,2007年1月至今。
新闻学、媒介经济
[1]强月新,胡青山,.主导与收编:内容共创何以成为可能?——基于机构媒体从业者的扎根研究[J].当代传播,2024,(02):48-57.
[2]强月新,胡阳.技术赋能与功能拓展:传媒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J].中国编辑,2024(05):16-21.
【解读】内容共创打破了机构媒体对内容生产的垄断,是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新变化。该论文聚焦机构媒体内部从业者与外部创作者之间的共创实践,深度访谈机构媒体从业者,运用扎根理论建构内容共创的实践模式。经过编码,本文提炼出媒体困境、共创优势、隐性控制、参与偏向和边界拓展5个主类属。并指出数字化时代中机构媒体的边界拓展路径。

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学术年刊《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副主编,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发展报告》副主编,蓝皮书《中国社会化媒体发展报告》主编。
新媒体的采用与效果、政治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传播社会学
[1]张明新,万巧芸,.主动寻找或偶然接触: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01):74-83.
[2]张明新,袁向玲,杨天姿,.社交媒体使用对公众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社会规范的中介效应研究[J].新闻大学,2024,(01):104-118+123.
【解读】在数智化背景下,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带来公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分化,主动寻找新闻和偶然接触新闻成为两种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形态。该论文基于2020-2022间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后续深度访谈,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主动和偶然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结论表明,两种新闻接触方式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但偶然新闻接触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新闻接触还通过提升政治知识水平、激发政治讨论及二者之间的链式连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参与。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大学》主编。
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舆论学 、政治传播  新闻实务
[1]赵静,张涛甫.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J].现代出版,2024(05):21-31.
[2]张涛甫,翁之颢.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出版现代化进路:主流化、数字化与国际化[J].中国编辑,2024(02):4-10.
[3]张涛甫.广义新闻学:激活与重构[J].新闻与写作,2024(05):1.
[4]张涛甫.人工智能推动舆论生态转型及其治理进路[J].学术月刊,2024,56(02):149-157.
【解读】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了网络舆论环境的生态化转型,使得网络舆论热点的酝酿、发展与爆发环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进而为智能媒体时代个体的信息接受与观点表达设置了新的“技术文化逻辑”。该论文尝试立足于“网络舆论的生态化”这一基础语境,对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积极行动者介人网络舆论生态的主要路径及其理论潜力进行思考。指出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论治理,须满足两个前置条件:确立技术向善的价值立场;科学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舆论生成、演化规律。

院长:李本

国际传播学会(ICA)奥布里-费舍尔导师奖委员会委员(Aubrey Fisher Mentorship Award Committee)、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与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传媒经济、计算传播
[1]王大可,何雪琪,李本乾.出版走出去融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进展、挑战与实践路径[J].中国编辑,2024(01):65-71.
[2]李本乾,陶婷婷.人机共创——AIGC时代影视业模式创新[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4(02):13-16.
[3]李本乾,姬雁楠,.身临其境与社交互动:可供性视角下VR使用意愿的影响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01):129-137.

[4]李本乾,.新机遇·新模式·新动能·新生态——开创人类未来传播的新时代[J].教育传媒研究,2023,(06):1.

[5]王积龙,张妲萍,李本乾,.微博与报纸议程互设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0):80-93+127-128.

[6]苗若木,李本乾,.手写·印刷·数字:移动竖屏时代的电影编剧[J].编辑之友,2022,(09):87-92.

[7]刘强,李本乾,.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的非数字化生存——基于受众纸质书偏好的价值逻辑考察[J].新闻大学,2021,(07):90-106+122-123.

【解读】VR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媒介,但目前其面临扩散难的问题。可供性视角为研究VR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内在逻辑一致的抓手。该文以Z世代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可供性视角探讨影响个体接受与采纳VR的因素与作用机制。

AR/VR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技术“可供性”象征频繁出现在“技术如何影响新闻业”、“技术与社会”等考题中,该论文的可供性理论和关注的“个体”都是比较细微且具体的视角,大家可在回答相关问题时进行补充。

现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会候任主席、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社会和政治传播,社交媒体与社会资本,公益传播,健康传播,网络游戏研究。
[1]钟智锦.全球风险的媒介化治理及计算国际传播路径[J].教育传媒研究,2024(03):1.
[2]钟智锦,李琼.人机互动中社交机器人的社会角色及人类的心理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24(01):18-25.

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创新中心负责人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政治传播学
[1]马忠,赵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蕴、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02):20-28.
[2]马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01):1-8.
【解读】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文章中指出,要从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系统视角来深入分析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论述。对文化思想的理论内容、意义和含蕴做了深入解读,并指出其鲜明特征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指出把握其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是要从“七个着力”出发。

数字媒体与社会
[1]白寅,贺天琪.新媒体·新语言·新策略:未来的中国视听语言如何走向世界[J].中国电视,2023(08):45-52.
[2]白寅,陈比隆.中国电视话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构建意义与转型策略[J].中国电视,2023(04):30-35.
【解读】电视话语通过“可感—可近—可亲”的接受路径,成为当下有力的跨文化传播话语。但是,中国电视话语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体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中国电视话语尚未在全球语境中获得充分的话语空间和足够的话语影响力;其次,中国电视话语缺乏文化适应性策略,使得地缘传播的突破力不强;再次,对中国电视话语的解读多来自叙事话语的他者视角,这是获取中国电视话语主动权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抓住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机遇,及时创新中国电视的话语策略。
进入社交媒体平台时代,传统媒体也在新语境中进行话语调试和转变,白寅老师聚焦跨文化中的电视话语转型也给我们在回答“传统媒体与跨文化传播”问题、“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国际传播新挑战”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启发,出现在去年中南大学初试真题中的“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论述题也可见得中南大学对于国际传播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事。
公共舆论、政治传播
[1]郭小安.自我贬抑式网络流行语的话术生产与部分青年群体心态透视[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2):19-26.
[2]郭小安,段竺辰.“荒诞中的理性”: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嬗变及社会心态表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9(06):133-145.
[3]郭小安,周子琪,李泽源.重大风险事件中短视频的共情传播效应及反思——基于“重庆山火事件”1063条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分析[J].传媒观察,2023(08):73-81.
[4]郭小安,何君琼.反态度信息与平衡信息接触对舆论极化的影响——一项在线实验的实证检验[J].国际新闻界,2023,45(07):25-46.
[5]赵海明,郭小安.液态监视情景中数字身体的技术宰制与自主性之辨[J].新闻界,2023(06):62-72.
关于青年群体的网络话语研究、媒介形象分析与社会心理研究也是近年来新传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重大去年真题中关注的舆论和社交平台话语也与其有关,一些关注前沿热点的院校往年真题里也常出现相关的论述题和简答题,大家可以借鉴框架、积累语料。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瞭望智库首批入驻专家、北京新传智库特聘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山东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副主任委员
新闻舆论研究、网络与新媒体研究、影像传播研究
[1]倪万,郝春梅.算法素养在用户参与平台虚假新闻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J].中国出版,2024(06):3-9.
重点论文框架分析
【解读】虚假新闻治理是平台治理中的重难点议题,平台算法对用户参与行为的赋权和政策制度赋权共同构成的内外部用户权利环境,奠定了用户参与平台虚假新闻治理的可能性。文章通过对算法素养的三个维度即算法感知、算法态度、算法操纵行为的分析得出,我国可以从平台算法系统设计、用户算法素养教育、政府算法治理机制等方面建构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算法素养在用户参与平台假新闻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新闻传播实务研究、科学传播

[1]侯潇宇,郑保章.医学科普短视频的科学传播实践分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J].记者摇篮,2024(06):54-56.

[2]郑保章,王垚.脑机接口技术的伦理困境之思[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4,41(02):86-92.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