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一点财经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过数年发展,消费金融这一万亿级市场已出现格局重塑之势。
一方面,金融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各类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优势促进交易脱媒的程度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消费端正经历着“大众市场”转向“个人市场”的历史阶段,这使得服务供给方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并随之迭代技术。
由于监管日益趋严,非持牌机构展业、资金均受到严重限制;而持牌机构在经历了前期积累后,不仅业务能力得到了验证,同时也在财务经营等层面迎来盈利,特别是部分“技术见长”的头部机构,已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出来。
作为一家以科技驱动的持牌消金机构来说,马上消费的经营理念便是“科技驱动,监管为先”,它坚信:“消费金融公司要抵御住‘没有能力的利润’诱惑,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不过,技术不是炫技,最终还是要回归服务商业。如果说苹果公司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马上消费则想做的是金融和科技的“兼容者”。
如何通过“开源协同”实现对“零部件”功能的非重复性制造?“大中台”战略是否是金融机构的未来之光?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更好地洞察消费市场多变的需求,更深入地参与到对复杂商业的理解中去?这是马上消费正在解锁的新世界。
如今,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AI中台的“魔法”
在持牌机构的江湖中,从来都不会有文人骚客的闲情逸致,有的只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一家持牌机构想要获得成绩,想要追赶和超越友商,就必须要比对手更快。只不过,这里所讲到的“快”,并非是一味的追求交易体量、用户规模上的量级突破,而是对技术创新落实到应用上的要求。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逻辑下,“大中台,小前台”已成为行业共识,C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细分化和复杂化,中台成了金融科技企业调教业务敏捷度的重要支撑,也是打造平台生态闭环的重要基础。消费金融企业尤为如此。
如果将大中台进一步细化的话,又可以根据功能拆分为数据中台、AI中台和业务中台。在马上消费的内部,AI中台有一个颇为浪漫的名字-“一朵云”,所有的业务都是在这朵金融云上“云化”处理。
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有近二十年的研发、管理和应用的经验,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计算机视觉博士、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浮游生物的图像分析研究博士后。对于AI研究院的主攻方向,他向《一点财经》介绍到,“视觉、声纹等等,我们的目标是想把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成一个平台,然后对外输出。我们希望在70%、80%范围内,把它做成标准化的、平台化的模式。”
数据大爆炸时代中,对于数据存储快速变为应用刚需,所以就催生了数据库这个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有了数据就要对数据进行“深加工”,这使得AI通用算法、建模以及模型应用也成了刚需。无论是对马上消费,还是其他金融企业,“AI中台”是行业公认的最优解决方案。
自建中台是非常“烧钱的”,投入周期也较长,然而马上消费创立之时便坚持自建系统和研究院。从多年后的行业格局来看,与马上消费一样坚持这一点的企业,大多都经受住了一次次的市场洗牌。
“这些系统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比如电话场景中的语音识别,降噪处理等等。现在公司每天大概要处理30多万通的电话,目前来看,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看起来,研究院对于目前AI中台的应用成效颇为满意。
事实上,马上消费的核心优势在于覆盖线上+线下、金融+零售的多元场景。线上数据自然不必多数;线下方面,借以公司背后股东方的支持,线下零售成为公司另一组重要的数据源,这也为AI中台价值的释放提供更多“食材”。
“马上消费对于线下零售的这个场景十分重视,技术也会覆盖过去,这也是我们的应用最终落地于金融和零售两大维度的关键。包含双录(按监管要求对需求人进行音频、视频录制及识别)、客服等流程在内的解决方案,都是AI中台开发的,为的就是要保证整个交易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这是马上消费业务开展的原则。”
如果把利用AI技术中台在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一事比作“挖金矿”,那么在马上消费公司里,技术人员、算法专家们都是一个个技艺精湛的“矿工”,他们各自使用着自己工具,铲子、凿子、甚至挖掘机,在沙子里挖取出一块块“金子”。
对于马上的AI应用现在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未来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价值,相关负责人表示,“马上消费目前基本可以做到通过对关键词、负面情绪的识别,对可能会出现的应激事件做出相应举措。”
“未来,我们希望可以用科技的方式协助监管做好管理,智能监管大有可为。我希望马上可以成为金融业中最安全的那一批企业,这不仅是我们在技术方面的积累,同时也符合高层对合规经营的坚持。”
“技术生命线”的信仰
深度合作超过200个场景、已获得230多项专利申获、自研900多套的后台系统、北京重庆等多地超1000人的技术团队......
以上是《一点财经》在马上消费接收到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作为新金融业态背后的重要支撑,被视为“生命线”的科技能力,不仅是马上消费谋局之前就被设定好的竞争“壁垒”,同时也是这个头部持牌机构发展蓝图中的金融底色。
科技强势赋能之下,马上消费如今已成功跻身于国内消金领域中的第一梯队,并在拉动内需、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持续发力。公开资料显示,过去5年,马上消费已累计发放消费贷款超过5000亿元,公司注册用户超过1.1亿。
如果仅仅将马上消费看成是一家消金公司,那就大错特错了。尽管从表层业务来看,马上的产品服务更多是围绕C端用户消费需求而提出的,然而内部员工人人都知道,公司的终极目标并不止步与此,它瞄向的是大的开放平台。
“希望把马上变成一个大的开放平台,包括风控能力、模型能力、资产对接等等,全部都能开放出去”,马上消费技术团队相关负责人说道,“当然了,这也是我们的职责。”
作为在创立第二年就加入公司的技术老人,这位负责人带领自己的小团队全心投入,几乎可以说实现了马上消费的“冷启动”。马上消费的业务形态在经历了五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自营+开放平台的双驱动模式。
“除了自营的安逸花,马上消费还对接了很多外部渠道伙伴,走的是B2B2C的路子,比如流量端我们与200余个场景有深度合作,基本上,国内较大的流量方都实现了对接;资金端方面,马上消费已经与400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保证开发周期和开发质量,该负责人带领的技术团队也从刚开始2、30人,扩大到现在的近200人。他们团队的主要职责,也从初创时的0到1搭建系统基础架构,延伸到涵盖几百个系统服务支撑的大开放平台的完善和兼容。
“不管是自营产品还是和开放合作,有关账户、支付、营销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服务作为支撑。”这也是这个团队主要的业务职责,涉及开发、测试、产品、运维等各个模块,还要很好地内聚在平台之上,一切都是为了“助力公司业务更好地发展”。
在与这位负责人的交谈中,《一点财经》对其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充满活力,在一个拥有真实业务场景、海量数据的工作情景中,与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们,干着一件有情有义的事儿。
用数据、计算方式跑通和升级风控;在千亿级复杂关系中寻找价值;不让技术躺在纸上“睡觉”,把他们“抓”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让他感受到在马上消费工作的每一天都意义非凡。
在越来越懂得“局部最优,助力全局更优”的同时,这位负责人也不断表达着对公司所有技术同学深深地感恩——
“从创业之初的不断探索,到2017年前后明晰业务方向,再到后来的开放平台能力扩容,特别是反欺诈策略的强化,拼得都是大家的血汗,拼得是废寝忘食的投入拼搏。那些日夜敲下的代码,反复优化的高效算法,久经考验的系统架构,正帮助千万个人金融用户从中受益。”
这让《一点财经》想到了人们对技术人员常常喊出的另一类叫法,就是“填坑的人”。“理想主义”在技术创新领域显得过于矫情,绝大多数情况下,投入和回报永远不会是线性向上的。一条技术驱动下促成的现实意义中的增长曲线,更多写满的是意外、崎岖和不确定。
疫情期间,线上欺诈、电信欺诈行为激增,这让各类互联网企业的反欺诈机制承压巨大。
这个时候,技术团队就变成了和这些违法者斗智斗勇、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战士。
他们用智慧和血汗,用一次次的技术迭代升级,为用户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用户的体验刻不容缓。当遇到紧急状况时,我们的团队要在第一时间到位,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牺牲休息时间、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是常有的事。比如在一次紧急事件中,一位同事的妻子正在产房待产,“二选一”情况下,这位同事还是选择了先解决问题,再去医院。
这位负责人提起的这些小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群可爱的程序员们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也体现出了作为马上人的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对“以用户为中心”这一马上服务理念的实实在在的践行。
这只是马上消费技术团队日常的一个缩影。除了凭借双手为小家添砖加瓦之外,他们更希望用技术改变这个世界,这是印刻在每一个技术人骨子里的梦想。
技术底背后的“国民企业”
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浪潮,让本就是“金融底色”技术加持的马上消费打开了更大的视野,也更懂得基于对客群服务需求的洞察,再倒推技术应用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并形成一套方法论和能力建设体系。
“我们一直致力于成为一家让员工和团队倍受尊重,让用户倍加信赖的国民企业,共同为梦想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马上消费创始人、董事长曾在此前的演讲中如是表示。
放眼今天的世界,技术浪潮奔涌澎湃,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消费方式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同时更出现了诸多新业态,以及待制定的新规则。市场忽然发现,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人们需要的是那种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国民企业”砥柱中流。
尽管作为“万业之王”,金融机构是最能担负起“国民企业”这一称号的,然后归于现实,诱惑与自律、规模与禁区,取舍之间皆非易事。对于马上消费而言,创业前和创业后的每一年,公司所要面对、解决的难题都不一样。
如果说马上消费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为王”的业务逻辑,那么事实上,坚持持牌创业、主动拥抱监管更是奠定了其竞争高度的另一大主因。按照既定战略规划,马上消费确定了“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的业务模式。
自营即目前的消金服务,服务于个场景中的需求用户;开放平台则实现了B端和C端的链接,包括获客、客服、全流程监测等等;作为承载“新梦想”的金融云,则是基于马上自主研发的技术开放,为整个市场提供科技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马上消费的总部设立于重庆,这也是国内首批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的城市之一。优渥的监管环境势必会让一些前沿技术率先得以落地应用。目前,马上消费已与银行、信托、保险等多家机构展开合作,中标了重百智慧门店等项目,准备在金融云领域大展拳脚。
而以马上消费为代表的一众创新企业扎根于此,不仅有利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与完善,同时也将助力重庆作为内陆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科技自主创新、企业主导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成为先决条件,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内,科技创新型企业将迎来重大机遇期。
结语
透过马上消费的成长故事,创新创业领域并不存在理想主义,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投入和回报永远不是线性向上的关系。一条现实中的收入曲线,总是写满了意外、崎岖和不确定,创业者和核心团队所要做的,就是要在速生速朽的行业更替中,提前寻找到未来商机。
市场上并不缺乏新的技术,但决定市场走向的,是那些把技术应用扎进金融服务当中的技术能力。可以想象的是,马上消费所正在建设的这套“方法论”,在消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业等代表着中国新经济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拓展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