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论文的投稿过程中,“返修”和“被拒稿”是最常见之事,但是有很多不幸的小伙伴,投稿论文屡屡碰壁,在论文被第三家(甚至更多)杂志社“无情拒绝”后,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是继续修改再投,还是干脆放弃并重写一篇?也许看过本文后你就会明白……
1 稿件本身出了问题
论文被拒稿是常态,首先我们要正视这件事情。
“因为被拒稿,从而发现论文的各种问题,进而认真改稿再投,最终达到一个比原投期刊更高的目标。”
当然这个过程是个理想型的建构,通常很多人在改稿再投后,依然收到了“拒稿”的事实,就开始归因于“这一定是稿件本身的问题”。
图源微博
2 目标期刊选择有误
稿件固然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瑕疵,但是可别忘了,不同的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各不相同,对稿件内容的选取倾向也不一样。
图源微博
拿建筑专业的期刊来说,研究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倾向于建筑理论的、有侧重建筑实践的、也有聚焦技术层面的,或者是单一建筑作品介绍、评论的,即使是一本包含了很多内容板块的综合期刊,也同样会有其“主打”的方向。
图源网络
因此,也许你是投稿期刊的“选择”出了问题,才导致接二连三的碰壁。
3 改稿环节出问题
审稿意见会有一大推,但是在改稿的时候没能对照批注全部修改到位;
或者是已经认真修改,但是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提交(在提交过程中,没有将“修改情况”陈述出来方便审稿人查看,在形式上吃了亏);
修改回复
修改回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收到的审稿意见比较含糊;
例如:提出你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某些方面、研究结论的深度有所欠缺,但是并未具体在文中指明。
一般这种情况有两层意思:
审稿人对你这篇文章已经判了“死刑”,在“初审环节”夭折;
或者就是由于编辑要处理的稿件数量庞大,未能尽到细处给你批注。
以上这些都是在“改稿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
4 期刊的“选择性收录”
想必大家也知道,有的期刊很在意自己的声望、同行排名,而这些需要靠“被引率、影响因子”等指标来体现,在往上一层,就会涉及到“大佬的文章更受欢迎,更容易被收录”这个现实问题。
如果你是自己独作,或者说自己一作、导师二作,那么就要考虑一下目标期刊会不会有“作者歧视”这样的嫌疑;
图源微博
5 学术不端
这是任何科研工作中不能出碰的红线。
但是一些问题像“引用他人文献未注明(有时候是忘了)、论文查重率过高”是经常出现的。
总之,被拒稿,一定不只是稿件本身或者是修改的那一环节出了问题,是个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从态度上,我们要给与清晰的认识。
既然已经被拒稿,就不要再“胡思乱想”了,因为多数人都还是能收到具体的审稿意见,最重要也是最务实的,还是“改稿再投”。
希望各位不要急躁着盲目改稿,因为前两次已经吃了亏。
不要拘泥于被拒稿的事实,而是应该重点关注“拒稿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
1 重新审阅投稿须知
对照原文,重新检查有没有完全按照期刊的“投稿要求”进行全文组织。很可能编辑没有给到这方面的意见,但是不能证明论文就是“没问题”了,或许下次就被细心的审稿人发现,再栽跟头。
-
标题有没有超过规定字数?
-
全文字体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
摘要的字数要求;
-
全文字数规定;
-
行文规范,比如写作的人称等;
-
图片不清晰,图表不规范;
-
引用文献数量、文献发表时间、文献等级要求;
-
作者数量要求;
-
作者学历要求(很多期刊不会接纳在读硕士、甚至在读博士的论文)
-
论文是否需要满足“有课题/基金支撑”;
-
是否符合该期刊在这一年的选题方向要求;
2 基于“修改意见”,抓“核心问题”
审稿人在给出“拒稿”决议时,往往是因为文章中的“某个点”戳中了要害,不符合要求。在给出拒稿意见的时候,会在这个“点”的基础上,再罗列出一些同时存在的小问题。逐条修改,这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是还需要知道真正的病症在哪儿。重点往往会体现在:
-
选题的方向与期刊近期的排刊计划不符;
-
论文全文没能体现出题目的论述要点;
-
论文结构的编排有问题,逻辑有混乱、论据不足;
-
创新点不够(期刊发出后不能得到一定的关注);
-
研究方法有瑕疵,不足以验证出结果和结论;
-
研究结论不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学术不端;
图源网络
3 修改完成后“谨慎再投”
所谓的“谨慎再投”,是指再次投稿前,需要注意以下细节(针对“拒稿”期刊):
(1)勿让审稿人“回头重看”论文
期刊的修改意见中一般不会给出“再次返稿的格式要求”,因此很多人在改完后就觉得万事大吉,通常将“改好的论文全文+修改前的原文+修改说明”打包后直接发过去。
这就犯了大忌!!!——审稿人不会因此觉得你“认真”,因为他们还要同时打开三个文件,依次对照着帮你查证,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你需要做到的是:只用一份文件,将修改的地方在原文中标注,并且用“()”附上之前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
(2)在邮箱正文中附上“修改情况”
将你已经进行修改的地方,逐条列出,并注明在原文中的位置(哪一页、哪个小标题下、哪一行)。在不占用新的word文档的情况下,方便审稿人查看。
图源网络
修改后再投涉及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疑惑的大致有下面这些:
1 审稿意见“不具体”怎么办?
两个途径
-
请教自己的导师帮忙审阅,指出文章的关键问题和次要问题,并针对性给予解决;
-
按照给出的“模糊意见”自行校对,可以对照参考该期刊已发表的论文,从“选题—结构—研究方法—创新性—论据”这几个方面进行逐一排查,尽量在“审稿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2 审稿人的意见就一定要遵循吗?
对于存疑的地方,不要盲目进行修改,审稿人也会有水平差异、或者是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对论文做出中肯的评价。最好将存疑的问题交由自己的硕导或师兄师姐进行再次审阅,听听他们的意见。
如果在一番交流后发现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有争议,并且你能有清晰的思路和有力证据给予论证,那么就应该坚持你的“看法”,再次与审稿人进行沟通并争取说服。(很多论文其实也是在与编辑不断的交流中才得以生存下来的。)
审稿意见往往会有很多个,或者是很多人的不同审稿意见,要善于甄别,提取有用的信息,不可全盘照搬不误、也不可疏忽大意。
3 “可改可不改”的地方要改吗?
要改!!
很多人觉得“可改可不改”的就是无关紧要的,这在审稿人眼中往往也不能容忍。
一般这类问题是在自己进行后期校阅中所发现的,之前并未被审稿人指出,但是你不能保证在下次的审稿中就不被重视或者发现。
比如:要求“作者介绍”的格式、内容顺序;对某个论点的论证需要多补充一两个案列;论文中的某两个小节的顺序稍作调整;再补充几条“近三年”的参考文献。
4 如果“继续投稿”,要投什么期刊?
建议首选“给你审稿意见”的期刊。
既然已经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了修改,理论上就已经符合了期刊的基本要求,成功率自然更高,同时作为已经经过该期刊的一次审阅,再次的审稿时间也会有所缩减。
5 改投他刊?
当期刊在审稿意见中有提到“建议改投《XXX》期刊”时,就不建议继续再投本期刊了。
但是,审稿意见中除了“选题方向”外的诸如“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等存在的问题依然要先进行修改,方可再投。
图源网络
改投时的选择:
-
审稿意见所推荐的期刊;
-
难度或等级稍降一级的期刊(SCI1/2区—SCI4区—南核—北核);
-
之前的论文曾被录用过的期刊;
-
同级别的其他期刊(建议大改—润色后再投);
还有一种最费时费工的局面就是“重写一篇”,在宣告原论文“难产”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进行重写。
1 什么情况下需要重写?
当审稿意见中出现“与本期刊方向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又坚持想投该期刊,那么就必须进行重写(一般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论文的“初审”环节,“选题符合”也是通过“初审”进入复审的前提条件);
当论文在“选题—创新点—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果—结论”等方面均存在各种程度的问题且被指出了,就应该考虑重写;
图源微博
当准备进行论文修改时,发现按照“审稿意见”进行“实验、论证”时,硬件条件不足以支撑(欠缺实验设备、时间不允许等)、操作性极难,在与导师进行验证后,可以重写;
当审稿意见中提出“需要补充新的研究方法、找寻新的实验/研究对象”,往往会超过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积累,当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时,可进行重写。
2 有关重写的TIPS
重写,其实包括“换题(方向),换研究方法,找新的论据,得出新的更有说服力的结果、结论”这个几个方面。在进行重写时,依然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自己减少工作量、减少问题点、提高论文质量。
(1)与原论文建立联系
即使是换了新题,寻找新的期刊,也不建议完全丢弃这篇“被改了两三次”的论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刚需”,是可以直接借用的,这样能大大缩减重新构思一篇论文的时间。
(2)选定目标期刊,再开始撰稿 不仅要选定目标期刊,还要把该期刊近年来发表的与你即将开展的研究方向相近的论文下载下来进行分析。
重点关注:论文结构、段落组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案例数量/样本量、图表的绘制风格、结论的阐述(结论位置会在“文中”而不是通常的“文末”)。
选定期刊并严格按照期刊要求进行撰写,不仅节省“排版”的时间,还能“投其所好”。
(3)成稿后,进行自检
自检的关键在于参考之前的论文在投稿过程中收到的“审稿意见”,往往“犯过的错”还会“再犯”,是因为这是你长期积累下来的写作习惯(行文逻辑、术语措辞等),很多问题会在不经意间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