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正文

平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列谈

平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列谈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劣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执行,尤其是力度的大与小、宽与严,直接决定了营商环境的优与劣。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执法部门工作中如何把握好尺度,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

工作实践中,部分执法人员对民营企业执法时,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这可能源于人情关系,或是对执法职责的懈怠,或是出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民营企业成长的朴素情感。这种行为客观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使得一些违法违规的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对依法经营的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竞争。而“小题大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个别执法人员为了追求业绩,或是过度解读法律法规,对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的一些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施以重罚,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打击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土壤,要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精准把握执法的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对于民营企业的严重违法行为,知法犯法,如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破坏生态环境、违反安全生产法规等行为,尤其是屡教不改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查处,绝不姑息。因为严格执法能够向社会传递明确的信号,即任何企业都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另一方面,要包容审慎执法。对于民营企业的一些明显轻微的违法行为,无主观恶意且未造成实质性不良后果的,可采用柔性执法方式。经现场指正,或通过电话、短信提醒立即能整改的,就没必要煞有其事的下发法律文书,甚至实施行政处罚。通过行政指导、告诫提醒等,给予企业一定的容错空间,指导帮助其改正,既能让企业认识到错误,又能避免过重处罚对企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为了实现执法的精准与公正,还需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对执法人员的行为实行全方位监督。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内部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检查,定期对执法案件进行审查;外部鼓励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监督,设立举报渠道,对执法不公的行为及时曝光与查处。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与法律素养,使其能够准确理解法律法规,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

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在执法的严格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只有把握好执法的度,才能让民营企业在公平、法治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