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内畅外联
高快一体的城市综合交通新格局
积极开展《西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西安市“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速推进高快速路体系试点项目建设,确保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项目、西安城市环线项目(北段)、绕城高速扩能改造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统筹推进210国道西安过境公路、西户路项目建设;保障鄠周眉高速、西兴线西安至兴平段改扩建工程年内建成通车。
打造多层融合
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新体系
保障机场三期、西安东站、西延、西康和西十高铁加快建设,西延高铁年内建成通车。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涉及10个配套项目全部建成投运。
塑造科学规范
智能高效的公路养护管理新样态
做好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备考应考”;推广210国道北段“市政化标准”养护试点治理经验,集中力量打造示范路;在310国道开展“市场化养护”试点,引入养护市场竞争机制;利用GPS轨迹查询、AI识别技术辅助公路巡查,打造公路养护“西安样板”。
完善科学规范
智慧高效的行业综合治理新机制
深入开发共享单车、交通气象、城市路网监测等平台模块,为行业精细化服务提供支撑。加快交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做好货车、巡游出租车等交通车辆更新。加强公路扬尘管控,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筑牢预防为主
常抓不懈的安全生产保障新防线
抓好交通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两客一危一货”车辆安全性能检查、驾驶员资质审查和运输过程动态监控。抓好客运、公交、出租运营服务监管,强化设备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提升。严把在建工程施工安全,最大程度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兴华介绍,过去一年,西安全市扎实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一是在安全生产方面强治本、见实效。
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专题安全教育培训12万余人次,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600多家,升级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3.3余万项;完成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1100多公里;658家高危行业企业全部投保安责险。
二是在灾害应对方面强体系、健机制。
积极化解风险漏洞,靶向发布预警信息136期,启动调整防汛应急响应27次,转移避险群众8万余人次。持续强化救灾保障,出台应急救援装备发展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共储备应急物资470余万件。新建应急避难场所220处,全市现共有应急避难场所共822处。
三是在预警指挥方面强本领、聚合力。
西安市预警指挥平台持续扩能,横向接入整合了16个市级部门的39个信息系统,实现了对184个镇街和2838个村(社区)直达一线的音视频联通。修订《西安市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筛选确定市级应急救援队伍110支7650人,全年共举行各类应急演练活动180场次。
四是在能力提升方面强基础、增效能。
建设运行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探索形成了西安智慧应急新模式,实时监测数据15类35种,累计处理各类预警126起。
西安市综合减灾科普馆于2024年5月正式运行,累计接待5万多人次参观,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文化“五进”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做好安全科普宣传。
2025年
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聚焦安全基础再夯实
构筑本质安全新体系
按照行业类别、风险大小、安全生产状况和管理绩效等情况,对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十大行动”,制定重大事故隐患重点排查事项清单,提高重大事故隐患有效判定、精准识别和全面排查能力。
聚焦监测预警再精准
赋能智慧防范新手段
以AI技术为引领,以“智慧应急2.0”指挥平台建设为契机,将新建企业监管、预案指令化、综合执法等功能,建立应急数据资源库。
加强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智慧分析推演能力,协调落实48个森林防火监测点位建设。
聚焦指挥体系再流畅
应对抢险救援新形势
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持续提升西安市应急指挥部运行效能,突出事故灾害现场“前指”和应急指挥中心“后指”两个指挥部作用发挥。
加快推进全市第二批直升机起降点建设和航空应急救援应用,健全应急物资调拨体系和调拨规程。
聚焦应急能力再加强
提升基层治理新质效
加快推进具备应急指挥、专业训练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救援培训教育战训基地和西安市安全生产资格考试分中心直属考试基地建设。
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秦岭山区集中安置点改扩建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基层避险安置基础条件。
聚焦监管效能再提升
树立应急管理新形象
构建行政执法制度体系,规范执法流程、立案标准、自由裁量及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
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开展企业执法+普法联系点活动,减少入企打扰。
深化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强化问题整改及成效运用。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zleialh.tongchengxian.cn/news/7560.html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