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正文

滩涂变身“金”沃野


2月19日,薛公村黄河大闸蟹养殖基地,工人在建设蟹塘。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晨雾轻笼,临猗县薛公滩千亩蟹田泛起粼粼波光。初春的寒意尚未褪尽,数十名工人已踩着露水穿梭田间铺展防渗油布,铁铲与田埂碰撞的脆响惊起越冬的候鸟。“抢在惊蛰前清淤固埂,蟹苗才能住进‘黄金窝’!”一位蟹农擦去额角汗珠,指向连片规整的蟹塘。放眼望去,昔日黄河边的荒沟滩涂,如今已蜕变为“南蟹北养”的致富田。

“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咱们在黄河滩地养殖的螃蟹没有泥腥味,而且个头大、膏黄饱满、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提起大闸蟹,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俊怀满脸骄傲。

近年来,薛公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荒沟、滩地资源优势,从“靠天吃饭”到“向绿掘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黄河大闸蟹”养殖发展新路径。

党建领航聚合力

从“荒滩碎片”到“黄金蟹田”

“土地散、效益低,村民捧着‘金碗’讨饭吃!”程俊怀一语道破昔日困境。薛公村地处黄河滩,荒沟、滩地占全村土地七成,过去因位置偏远、资源碎片化等因素,村民守着滩地却难觅致富路。

自2011年起,薛公村开始探索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村“两委”将开发荒沟和滩地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对村内1万亩荒沟滩地实施股权量化,村民以地入股享分红。党员带头签订流转协议,整合上千亩滩地资源建设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化率超过90%。

“从前种地,一亩地一年到头只能挣几百块钱,如今在蟹田务工,一天工钱就有一百多块!”村民老李一边调试蟹塘的增氧泵,一边指着不远处忙碌的工友,眼角的皱纹里全是笑意。

为确保特色养殖产业顺利发展,薛公村党总支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行“支委包项目、党员联片区、群众共监督”机制:支委牵头对接企业,争取产业发展资源;党员分片协调矛盾,化解养殖;村民全程监督账目,确保资金精准使用。

在村党总支的组织引领下,薛公村建成以“临猗黄河大闸蟹”为主导的特色养殖基地5000余亩,年产值超3000万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82万元,曾经的“边缘村”早已跃升为全县集体经济标杆村。

技术赋能产业兴

从“靠经验”到“靠科学”

“蟹苗品质决定大闸蟹的产量和品质,一点都马虎不得!”村里的养殖能手程学青坦言。在大闸蟹养殖初期,蟹苗成活率低、品质不稳定曾是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

为此,薛公村党总支双管齐下:一方面组织养殖户赴江苏阳澄湖、太湖等地考察学习,引进适应当地水土的优质蟹苗;另一方面搭建“红色纽带”,与江苏水产研究机构结对,引入智能投喂、生态防病等技术。邀请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家现代产业技术虾蟹体系淡水蟹生态系统养殖科学家成永旭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定期为养殖户传授养殖新技术。今年,村里计划成立“临猗黄河大闸蟹研究院”,重点研发“苗种繁育”“莲蟹共生”“藻类净水”等生态养殖模式。

从放蟹苗、喂饲料、观察螃蟹脱壳、调试蟹塘溶氧量,再到关注气温和降水,养殖户逐步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制度。经过数年实践,薛公村大闸蟹的成活率越来越高,注册的“薛公黄河大闸蟹”“品吉鲜大闸蟹”等品牌,已经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村企联建强筋骨

从“单打独斗”到“共赢共富”

“要想干出效益,规模化养殖和打开外销渠道是关键,可刚开始不少乡亲心里直打鼓。”程俊怀清楚地记得,当初动员村民集中流转土地时,有人嘀咕“把地交给企业,万一赔了可咋弄”。

为消除村民顾虑,薛公村党总支牵头联合山西薛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50年合作分红”机制:前10年企业主导经营,村集体一次性获得491万元补偿及年分红40万元;中期村企共管,后期资产全归集体。“既保眼前收益,又谋长远发展,这才是可持续的振兴路!”临猗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在村企合作的推动下,薛公村大力实施荒沟平田整地、滩地水产养殖塘、路网、水电等基础建设,建成了莲藕基地、黄河水产家禽养殖基地、水果采摘园、生态绿化林,形成了湿地风景区、荷花观赏区、船艇游玩区、田园体验区、生态农林区“五区一体”的黄河流域特色旅游乡村,完成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村民有红利、企业有盈利”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成果共享惠民生

从“富口袋”到“暖民心”

如今,走进薛公村,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整洁清爽的村落间,雪白的外墙绘制着幸福生活的图景,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和谐惬意。

这份幸福的背后,是薛公村党总支“收益反哺民生”的坚定承诺——将村集体收入的80%用于公共服务。近年来,薛公村先后新建了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小游园、法治公园,铺设了8公里柏油路,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每年拿出40万元分红收益,涵盖村民吃水用电补贴、文化活动经费、学前教育费用、老人生活补助等多个方面,让村民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

在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薛公村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党员带头成立 “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尚,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此外,通过建立“大事村民共商、财务村民共管、红利村民共享”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不仅如此,薛公村还将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全村92名党员认领“责任田”,包干环境整治,积分与评优挂钩,村内垃圾集中投放点、排污管道、卫生文化墙绘等一应俱全。“以前村里污水横流,蚊虫乱飞,气味难闻,现在村里的小孩都知道垃圾要分类!”老党员程彦武指着“国家森林乡村”牌匾满脸自豪。

站在薛公滩观景台上,连片蟹塘尽收眼底,程俊怀目光坚定:“别看这蟹苗现在不起眼,它可是咱们薛公村乡亲们致富的‘金苗苗’。我呢,就想带着大家,用先进技术养殖好它,再用党的好政策,让咱‘黄河大闸蟹’的名声响当当,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