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无偿献血事迹、彰显无偿献血精神,营造无偿献血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支持无偿献血事业。廊坊市中心血站每周推出一期《悦读·悦爱》栏目版块,透过一个个献血小故事,让“热血英雄”走进更多人的视线。
在生活中,总有一群人,在你目光不及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虽平凡,却不普通,他们凝聚起厚重的温情,用恒心奉献热血,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为众多生命奇迹续写篇章。
防灾科技学院大三学生张晓发又一次来到了献血屋。晨光透过窗户,风清脆,他与护士相视一笑,一句“老样子”,开启了又一次的爱心旅程。撸起袖子,臂弯处布满的针眼,是他两年来坚持的勋章。两载时光,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36个治疗量,献血量达7200毫升。这些热血,是他播撒的生命火种。故事始于两年前的新生讲座,得知血小板仅能保存5天,张晓发深受触动。第二天,他就走进了献血屋,自此,每月1号、15号,成了他的“献血日”。无论寒暑,从未间断。收到血站血液使用短信时,张晓发心里总是暖的。在他带动下,宿舍3位同学也加入了献血队伍。他们明白,每一次捐献,都是在与时间赛跑,用自己的热血,为他人争取生的希望。张晓发和同学们用行动证明,青春不仅是肆意的时光,更是担当与奉献。他们让血小板短短5天的保质期,在爱心传递中不断延伸,为生命续航。
春日的晨曦为机场停机坪披上金色薄纱,46岁的赵春杨已在轰鸣的飞机引擎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作为机场保障一线的老员工,从清晨到深夜,他始终在停机坪上来回穿梭,认真检查每一细节,用责任筑牢航空安全的生命线。2004年那个寻常的午后,赵春杨迈上街头献血车的决定,悄然开启了他另一程温暖的生命守护之旅。二十一年来,他累计献血3000毫升。一袋袋带着体温的鲜血,如同生命的桥梁,连接着无数亟待救助的病患。面对赞誉,他总是朴实地说:"我只是做了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能帮到人就足够了。"在工作中,赵春杨是业务精湛的技术骨干;在生活中,他是默默传递希望的"热血英雄"。这个平凡的机场职工,用爱岗敬业的坚守和无偿献血的善举,在岁月长河中书写着普通人的非凡故事,让生命在奉献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窗外的绿意悄悄爬上枝头,莺声燕语中,迎来了早春的第一缕微风。3月18日,张艳芬动作娴熟地卷起衣袖,小臂上那淡青色的血管在温暖的阳光下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奥秘。回想起2002年那个骄阳似火的盛夏,街头那辆醒目的红色献血车,如同城市跳动的心脏,泵涌着温暖的生命长河。当张艳芬第一次踏上采血车的台阶时,无偿献血的种子便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寒来暑往,岁月更迭,采血屋的工作人员们早已对这位“献血常客”无比熟悉。张大姐带着一脸从容的笑意,那份对公益事业的执着,如同她手臂上清晰的血管,充满无限的生命力。截至目前,她已累计献血39次,捐献全血4400毫升,单采血小板55个治疗量。在这座处处都浸润着温情与爱意的城市里,张艳芬的热血长跑,恰似一幅以平凡而伟大的善举精心织就的文明锦缎,绚丽而动人。
三月的春风裹着油菜花的芬芳,轻轻掀开霸州献血屋的窗帘。杨新乐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献血屋,心中满是期待。一个月前,连续熬夜导致转氨酶升高,让这位累计献血4600毫升的"老将"无奈放弃。但那次遗憾,成了他改变健康生活方式的契机。杨大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调整好身体状态,重新达到献血标准。他每天坚持运动,早睡早起,饮食也变得健康起来。一个月后,再次检测结果合格,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时,他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眼角皱纹漾开欣慰。看着血液顺着导管流淌,他转头向邻座的年轻献血者感慨:“这次总算能出力了!上次没达标急坏我了,还好这一个月坚持锻炼,不然又得错过。”此刻的献血屋里,流动着比血液更温暖的,是他这份执着的善意与奉献的喜悦。
热血英雄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不断续写生命的奇迹,他们的故事令人百转千回,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人心。据统计,本周共有141人成功捐献单釆血小板268个治疗量。
在有风有雨的日子,有花草树木的流年,总会有一个平凡的你。这一刻,岁月温柔了时光,镌刻了足迹;时光尽是我和你,期待您的加入!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zleialh.tongchengxian.cn/news/7938.html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