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正文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手机通信「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自从华为和苹果在手机加入卫星通信功能后,2023年也成为了卫星电话的发展新起点。

但也有人认为,目前的地面通信基站覆盖率超过了九成,基本上所有活动地区都能有信号。

在智能手机上加入卫星通信功能很鸡肋,完全就是新产品无法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所以才炒作卫星通信的噱头,也因此这是一种技术领域的集体无能表现。

按照此前的规划,在2024年,国内新上市的手机中,至少有5个品牌的手机,都将实现卫星通信的能力。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发短信,利用卫星通信功能都能实现。

假如下一步该功能要普及化,我们的卫星做好准备了吗?

通信卫星的种类很多,囊括了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等等。我国先期发展的是固定通信卫星,此后移动通信卫星以及中继卫星也相继研发。

到上世纪90年代,固定通信卫星技术类型不断拓宽发展,相比于上一代产品,从输出功率到使用寿命都延长了。

要实现地表个体之间的有效通信,该类卫星的发射功率就得很高,在卫星的外形上,它还有很大的收发天线。

到2020年和2021年,天通一号2星和3星再次升空,并于此前的1星完成了组网。该通信系统实现了亚太地区的全覆盖,能够提供全天时的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功能服务。

下一步要做到技术和功能的普及化,还会面临哪些具体的情况呢?

将卫星通信模块融入到智能手机上,此前华为手机也走了两步。Mate 50手机上,功能只能发送有限的文字信息,而且是单向通信,用户只能收到一条回执。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此后新产品Mate 60 Pro,才实现了双向通信,而且也支持卫星通话功能。所以从智能手机终端的技术上来看,要很好的融入新模块,也并非一句话就能完成的。

业内人士此前表示,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卫星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另一项则是通信标准和终端芯片的成熟。

要实现手机直接连接卫星,相应的对卫星的技术要求就更高,形象一点理解就是,地面的终端设备,要和天上的卫星,建立起稳定的通联才行。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以目前的智能手机为例,它的输出功率只有200毫瓦,而以往传统的卫星电话,其功率至少也有2000毫瓦。因为只有大的功率,才能和卫星之间建立稳定的通联。

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就会出现两个发展方向。要么是将终端的智能手机造的很大,这样接受信号能力就会很强。但很显然对大众来说,人们都不能接受手机进一步变大变厚。

这样一来,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卫星下手,增加卫星的通联输出能力。在移动通信卫星中,天线是其核心的部件,大的天线,可以增强卫星的传输和接收质量。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而且大型天线也可以提供更高的定向性,传输中的干扰会减低,信号的质量也能大大提升。下一代的研发和应用方向,应该就会朝着卫星通信的普及化迈进。

至于在通信标准和终端芯片上,卫星通信的协议和标准需要不断迭代,天空和地面一体化的组网策略才能实现。

这样一来,地面的基站不但要支持更高的协议版本,相应的手机内部的芯片也得兼容升级。所以从信号处理算法,在到新的通信协议等领域,全部都需要升级且配套研发运行。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可见,技术上的配套措施,还真不是一步到位就能完成的。而且除了技术上的情况外,卫星通信业务的收费标准,目前也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

根据电信的卫星业务资费标准,国内通话每分钟9元,国际长途每分钟20元,国际卫星电话每分钟20元。此外,收发短信每条5元,而且不支持国际通信。

所以单从资费上来看,目前的卫星通信业务还是很贵的。因为相比于地面基站的成熟化和普及化特点,卫星的建设和通信成本本来就很高。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下一步智能手机上即便加入了这个功能,开通和使用这项功能的用户,短时间内也不会很多。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常规的通信已经能完全满足需求了。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受限于技术,卫星通信的通话和通信质量,本身也没有地面基站通信的质量好。所以,花高价来进行卫星通信,质量还不好,这难道不是花钱买罪受吗。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综合上面的情况,最终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即现在的智能手机接入卫星通信功能是不是鸡肋。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看,该功能确实可有可无。而从未来的6G网络星地融合无线传输技术来看,现在的发展似乎又是在为下一步的技术升级铺路的。

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同样技术进步,也会塑造和改变用户的观念和应用需求。


参考资料:

有话要说...